江苏预防医学

JIANGSU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

论著

  • 职业接触丙烯腈对工人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

    韩方岸;胡云;姜方平;王苏华;邢光伟;陆荣柱;

    目的:探讨职业接触丙烯腈对工人健康的影响,为保护职业接触工人健康提供依据。方法:对4家以丙烯腈为原料的化工企业车间空气中丙烯腈浓度进行检测。选取接触丙烯腈职业工人为接触组,以不接触化学毒物的服务业工人为对照组,进行健康监护和流行病学调查,分析接触低浓度丙烯腈对工人健康的影响。结果:接触组头疼、头晕、心悸、胸闷、失眠、咽痛、腹痛等自觉症状多于对照组(P<0.01);男性接触组愤怒状态高于对照组(P<0.01);女性愤怒、紧张、忧郁、疲惫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(P<0.01);接触组血压、脉压、白细胞高于对照组(P<0.05);接触组心电图改变显著高于对照组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(18.35%)高于对照组(2.63%);肝脂肪浸润、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对照组;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、畸变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(P<0.01);淋巴细胞微核率、微核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(P<0.01)。结论:职业接触低浓度丙烯腈对工人健康有一定伤害,应重视对接触工人的个人防护。

    2007年03期 1-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5K]
    [下载次数:87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8 ] |[阅读次数:0 ]
  • 对应分析在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中的应用

    宋俐;茅群霞;张雪峰;胡月梅;

    目的: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主要甲乙类传染病与年龄、性别的相互关系作初步探讨。方法:收集2004年~2006年发病率在前10位的传染病资料,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。结果:年龄与传染病的关系在男性与女性人群中均相似:0~14岁人群的多发传染病为麻疹和猩红热;肺结核多发生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;而血源传播肝炎、淋病及梅毒主要危及20~49岁青壮年人群。痢疾在各年龄人群中的发病情况相似;肠道传播肝炎则更易发生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。结论:针对传染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发生频率不同的特点,可各有侧重采取防病措施。对应分析在传染病资料管理中也可广泛适用。

    2007年03期 4-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1K]
    [下载次数:16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5 ] |[阅读次数:1 ]
  • 麻疹疫苗接种后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生情况监测分析

    杜亚平;钱伯培;陈沛文;王德仓;赵映敏;

    目的:调查接种麻疹疫苗(MV)后发生发热出疹性疾病(RFIs)的情况。方法:对靖江市2005年~2006年32例RFIs随访报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。结果:RFIs的发生多呈散发状态,且相互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;以MV接种人次数进行估算,报告发生率为10.8/万;87.5%的病例发热>38.5℃,出疹时间在MV接种后7~12 d(平均为8 d),出疹顺序基本同麻疹病例,皮疹较为典型;全部病例均为8~10月龄首次接种MV者;风疹IgM阳性率为3.6%,麻疹IgM阳性率为39.3%,差异非常显著(χ2=8.59,P<0.01)。结论:接种MV可引起RFIs,其发生与疫苗首次接种有关。RFIs病例是否与接种MV有因果关系,有待进一步从病毒基因型别上加以确认。

    2007年03期 8-1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90K]
    [下载次数:11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8 ] |[阅读次数:0 ]
  • 三七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

    陈新霞;顾呈华;杨明晶;吕中明;陆罗定;

    目的:研究三七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。方法:实验分别以100、200、600mg/kg BW剂量的三七多糖给小鼠连续灌胃30 d,测定各项免疫指标。结果:三七多糖能促进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作用,促进小鼠的迟发性变态反应,提高小鼠的抗体生成细胞能力,增强小鼠的NK细胞活性作用。结论:三七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
    2007年03期 10-1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87K]
    [下载次数:67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50 ] |[阅读次数:0 ]
  • 6月~2岁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

    刘欢;陈长华;

    目的:分析年龄、性别、季节、喂养方式对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(BALP)活性的影响,从而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提供参考。方法:采用全血干化学和免疫浓缩技术检测血液中BALP活性,并比较年龄、性别、季节、喂养方式对婴幼儿BALP活性的影响。结果:1 030例中BALP≤200U/L者324例,占31.4%;201~249 U/L者218例,占21.2%;BALP=250 U/L者376例,占36.5%;251~299 U/L者72例,占7.0%;≥300 U/L者40例,占3.9%。年龄越小,临界水平和阳性百分率越高。但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。6月、1岁以及2岁的婴幼儿BALP值有显著性差异(2χ=66.43,P<0.01);母乳、人工、混合3种不同喂养方式BALP有显著性差异(χ2=22.74,P<0.01)。结论:年龄、喂养方式对婴幼儿BALP活性有影响,提示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、疗效观察及预防需采取相应的措施。

    2007年03期 13-1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87K]
    [下载次数:6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2 ] |[阅读次数:1 ]

报道与交流

疾病防治

结核病防治专栏

食品卫生

环境卫生

职业卫生

消毒与杀虫

儿少妇幼卫生

毒理与检验

生命统计

卫生管理与健康促进

卫生监督与执法

综述与讲座